close

Lebanon 生死抉擇全賴直覺

「1982年6月6日清晨6點15分,我殺了一個人…」

「當一個人覺得沒什麼好怕時,他是在拿生命開玩笑。」

「我亢奮得像發射台上的火箭。」

Lebanon3.jpg 

1982年6月,以色列發動黎巴嫩戰爭,一輛坦克被指派進入敵方進行搜索,敵方城市幾乎被以色列空軍夷為平地,在這場戰力懸殊的戰爭中,看似簡單的任務竟瀕臨全面失控…

這部殺人機器裡的四個成員全是20出頭沒上過戰場的菜鳥大兵,有人躍躍欲試、有人只期望安全退伍,當坦克進入市區,車外極目所及的慘況,竟讓四個大男孩不寒而慄,面對手無寸鐵的難民,在死亡恐怖的氛圍下他們只能依賴直覺,在求生與人道間做出泯滅人性的抉擇。

《黎巴嫩》出自導演參戰時的親身體驗,以主觀角度讓觀眾和坦克中的大兵一樣,透過潛望鏡在有限的視角下觀看車外的廢墟,聽見視角外的槍砲與慌亂的聲音,看不見的比看到的更令人不安,觀眾猶如車中的一員,擠在燠熱難當的鐵盒中,真正感同身受導演當時的感受。2008年的動畫《與巴席爾跳華爾滋》描繪了參與此役的退伍軍人揮之不去的夢靨,《黎巴嫩》則讓觀眾感受菜鳥在當下的震撼教育。

Lebanon1.jpg

「《黎巴嫩》完全是出自於我對這場戰爭的感受,要深刻體現這份感受,我必須打破成規、顛覆既有的電影法則,以心理體驗取代故事情節,以個人的主觀視角與觀點為基礎,觀眾會與劇中角色一樣身陷狹小的坦克車中,以有限的視角觀察這場戰爭,我知道我必須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。」

導演 Samuel MAOZ    1962年出生於台拉維夫,青少年時期便開始拍攝短片,服役時加入裝甲部隊擔任砲手,適逢1982年黎巴嫩戰爭爆發,戰後雖全身而退,夢靨卻揮之不去;1987年自電影藝術學院畢業後,僅零星拍過幾部短片,戰爭造成的心理創傷讓生活過得渾渾噩噩,直到他決定將當時的經驗拍成《黎巴嫩》,一舉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,也找回戰時失去的魂魄。

Lebanon2.jp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elgi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