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那段因仇恨而起的動亂年代、因仇恨而發的奮鬥目標、因仇恨而生的倖存意志



黎巴嫩於1975年因基督徒與穆斯林的宗教衝突白熱化,加上鄰國勢力(敘利亞、以色列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)的干涉,演變成長達十五年的黎巴嫩內戰(1975-1990)。黎巴嫩裔劇作家瓦吉穆阿瓦德(Wajdi Mouawad)從1997年開始,以其對這段內戰的反省,陸續推出Littoral(海岸)、Rêves(夢魘)、Incendies(烈火)、Forêts(森林)四部劇作,2003年3月Incendies於法國首演,震撼劇場界也震撼了《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》導演丹尼維勒納夫,而維勒納夫的改編也震撼了電影觀眾。

劇情從一對雙胞胎(珍和西蒙)聽取母親(娜娃瑪文)遺囑破題,遺囑中要求兩人,必須找到他們以為早已為國捐軀的父親,以及從未聽聞的哥哥後,才能在墓碑上落款。對母親的怪異行徑早已無法忍受的西蒙,對遺囑內容嗤之以鼻,而珍則決定完成母親的遺願,對父親、哥哥與母親的身世更充滿好奇,動身前往遙遠又陌生的原鄉,真相如剝洋蔥般一層一層揭露,令人熱淚盈眶,越接近答案,母親的形象越加陌生。

incendies1.jpg

導演藉著女兒的生命之旅抽絲剝繭,回溯母親的生命歷程,那段因仇恨而起的動亂年代,因仇恨而發的奮鬥目標,因仇恨而生的倖存意志;劇情在不同時空間跳躍推移,試圖詮釋兩個不同世代的女性對同一片土地的情感。片中並未明白指出這片仇恨之地的所在,猶如柯斯達加華斯的《焦點新聞》,不需要說明事件地點,任何有類似政治歷史背景的地方都可能發生這類的事件。

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視覺功力,早在他的處女作《8月32日》中展露無遺,在劇場改編電影的《烈火焚身》中更是令人折服,劇場版的《烈火焚身》採極簡的視覺風格,空曠的舞台、簡單的服裝、幾張椅子,所有的情緒與起伏都蘊藏在它長篇累牘、咄咄逼人的對白中,維勒納夫導演在影片中將這些喋喋不休的對白,轉化成一幕幕震懾人心的畫面;基督教民兵在晴空黃土上焚燒滿車穆斯林的巴士,遠景烈焰沖天、前景則是女主角的懊喪特寫,少年狙擊手槍殺穿梭於廢墟的兒童,俯瞰血漿漫湧、面不改色,不需言語便能讓人體會仇恨驚人的力量。

Incendies

《烈火焚身》除了法語發音與非美國演員之外,其實在架構、鋪陳和意識上,是很好萊塢菁英派的,特別是希臘悲劇式的「驚人」結局,這個不能說的祕密結局一如《靈異第六感》的操作模式,理所當然的成為電影行銷賣點,經過兩小時的震撼與感嘆後,八股的希臘悲劇式答案雖然讓我有點解HIGH,還好拜導演的內斂之賜,前兩小時的解密之旅沒有刻意的撒狗血,這「驚人」結局才不至影響全局。

台灣觀眾對飾演母親的比利時演員魯比娜阿扎巴爾(Lubna Azabal)應該隱約有些印象,我們看過她主演的《雙城戀曲。陌生人》(Strangers)、《天堂此時》(Paradise Now)、《北非行路遙》(Exiles),她在《烈火焚身》中從無助少女、激進憤青、革命志士、受虐死囚一路演到抑鬱老嫗,在寥寥對白中就性格轉折的詮釋,比妮可基嫚更有資格入圍奧斯卡。

Incendies.jpg

後話:雖然Tizzy Bak很酷、音樂很讚,文化產業互相提攜促進經濟發展是王道,但是拜託、千萬拜託,兜不起來的東西不要硬湊,原版預告配樂幽幽的引出不安情緒,逐漸增加強度達到最高潮的一擊,反觀中文預告插曲調性完全不對,壞了影片原本的內涵,最糟的是拍子還沒有剪在對應的點上,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片都毀了,真是反宣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elgin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